查看原文
其他

这么好的电子书,竟然免费?!

曹将 曹将 2022-11-05


这本免费的电子书叫做《得到品控手册6.0》,直接在得到 App 里搜索,即可免费获得。

↑目录

我们团队花了三个周末集中学习。

为什么?

它的前言就是答案:这本手册,是迄今为止得到关于知识服务的全部心法和方法。

也就是说,它把得到如何做出好的课程,以及如何做好运营的流程全部打开。内容全面,可实操性强。

今天这篇文章,主要分享的是“课程设计结构”的部分,而这套逻辑也可以借鉴到以下场景:

1.日常行文
2.口头表达

那么它究竟长什么样?我们可以如何运用?下文给你答案。

—我是分割线—

↑ 关注后回复「课程」,可得PDF版

得到是做课程的,他们总结了一套最简单的课程结构:

1.挑战
2.认知起点
3.认知终点
4.结论
5.结论的其他应用场景
6.一个行动建议
7.感性素材

这套结构也适用于日常的表达。

比如我们想跟他人介绍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很好看,传统的表达就是:

我想向你推荐这部综艺,因为里面的姐姐都很厉害。


想必听完这句话,完全提不起兴趣。那么按照得到的逻辑,我们可以怎么重塑内容呢?

01 挑战:吸引对方的注意力


挑战包括三个部分:主体、目标和约束条件。

也就是谁想做什么,但遇到了什么限制。

回到案例,那么这个挑战就是:

假如这个周末你想放松一下,却只有 2 个小时的时间。

在这里:

· 主体:你。

· 目标:想放松。

· 约束条件:只有两个小时。


“挑战”最大的好处就是:吸引他人注意力。

因为这与他相关,而且是一个难题,大脑中的第一反应便是:那我该怎么办?


02 认知起点:原来的方法无效


当问题出来以后,我们可以选择直接给答案。但这很难让人有“快感”,因为来得太直接。就像电影里,坏人来了,一招毙命,我们只会“哦”,不会“哇”。

那么在这里,我们要在答案前给到一个阻碍,即:认知起点。

你可能会选择去跑步,或者去看电影。但是现在大热天,跑步一身汗;好电影也不多,万一看了一部烂片,糟心半天。

在这里,表达的核心是:你能想到的都不能很好地在限定条件下,达成目标。

得到给出了两个关于“认知起点无效”的表达策略:

· 不是而是法:原有的认知(方法)错误、浅陋、复杂、残缺,引申到新的方法正确、深刻、明了、完备。

· 左手一挥法:一手挥开原有认知上的细枝末节,指出真正的重点(即你的核心目标)。

刚刚我给的案例,便是不是而是法,如果采用左手一挥法,则可以这么表达:

看书、看电影、跑步,恩看起来都不错,但是都很难在2小时内让你真的放松!


03 认知终点:给出答案


既然“起点”的方法都没用,这时候便可以给出我们的真正答案了,即“认知终点”:

但是这里有一部综艺,绝对可以满足你的需要,那就是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。里面都是30岁以上的女明星,没有撕逼,只有经历过起伏重新出发的精神。看的过程中,你会看到大姐大宁静也会哭,你会看到为什么那么多明星会喜欢万茜,还会看到50多岁的伊能静战斗力爆表。看完以后,反而会收获很多能量。

得到认为,起点到终点的旅程是创造体验感的重要手段。它的距离越大,就越有张力,用户的收获也越大。

所以在表达中,可以刻意地放大这个距离,从而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:

  • 哇,我怎么没想到!

  • 哇,我也要试试!

  • 哇,这个好!



到这里,一个基本的表达公式已经成形:

表达的基本公式=挑战+认知起点+认知终点

04 结论:提炼一个模型


因为得到是做课程的,他们会从案例(或之前的认知路径)中,提炼出一个模型,也就是分析的结论。

模型的产出逻辑是:由点到面,即归类法。

比如之前我们分析公文写作,看到了一个个表达,于是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,继而给到统一的名称:

单字类。强调某个单字,让表达更特别一点,如:在“统”字上下功夫,在“融”字上做文章,在“新”字上求突破,在“深”字上见实效。


05 结论的其他应用场景:举一反三


当找到结论后,不能就此打住,最好再给出基于它衍生出其他应用场景,从而帮助用户能够“举一反三”。

比如得到了“单字类”的公文写作表达,那么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写出类似的词句:

在“精”字上打磨,在“深”字在耕耘。

于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结论的通用性。

06 一个行动建议:让他人参与进来


知识讲到这里,仍然只是用户单方面输入;但要达成更好的效果,必须强调他们的参与。

怎么办呢?

· 记笔记,比如让学员把知识做成脑图,形成体系化的认知。

· 做练习,比如给到一个场景,让他人也可以应用知识。


07 感性素材:打破用户与知识的壁垒。


重点来了!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观察,得到非常擅长使用“感性素材”,也就是:说人话,把难懂的说清楚,不需要你去多转弯。比如:

· U盘式生存。
· 左手一挥法。
· 心理账户。
· 认知地图。

这些词,你会自然而然觉得很容易接受,因为它把“新知”与“旧知”结合到一起,从而打破了认知障碍。

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到的“旧知”呢?

1.人名: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,他是我们公司的张学友。

2.地名:这是东方小巴黎。

3.故事:大家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,这个案例也类似……

4.动物:羊群效应,狮子型人格。

5.数字:最后我们给出三个一,二八定律。

6.俗语:不是而是法。

7.押韵:这不是励志,这是作弊。

8.情绪:这不是剥削,不是掠夺,还能是什么呢?

9.其他:知识的诅咒。


小结


↑ 关注后回复「课程」,可得PDF版

今天我们分享了《得到品控手册6.0》里对课程设计的分析,它包括了七个部分:

1.挑战:吸引对方的注意,包括主体、目标和约束条件。

2.认知起点:原来的方法无效,包括“不是而是法”和“左手一挥法”。

3.认知终点:给出答案。

4.结论:提炼一个模型。

5.结论的其他应用场景:举一反三。

6.一个行动建议:让他人参与进来。例如记笔记和做练习。

7.感性素材:打破用户与知识的壁垒。可以从人名、地名、故事、动物、数字、俗语、押韵、情绪等角度入手。

其中,前三个可以快速借鉴到日常表达中。比如“我想向你推荐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,因为里面的姐姐都很厉害”,就可以改编为:

1.挑战:假如这个周末你想放松一下,却只有 2 个小时的时间。

2.认知起点:你可能会选择去跑步,或者去看电影。但是现在大热天,跑步一身汗;好电影也不多,万一看了一部烂片,糟心半天。

3.认知终点:但是这里有一部综艺,绝对可以满足你的需要,那就是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。里面都是30岁以上的女明星,没有撕逼,只有经历过起伏重新出发的精神。看的过程中,你会看到大姐大宁静也会哭,你会看到为什么那么多明星会喜欢万茜,还会看到50多岁的伊能静战斗力爆表。看完以后,反而会收获很多能量。

后面 3 个则重点用在课程开发中,让用户学到关键知识(结论),能在老师的带动下举一反三(其他应用场景、一个行动建议)。

在整个过程中,通过感性素材,打破知识与用户的壁垒,从而更容易理解生疏的概念。

以上便是《得到品控手册6.0》的一则阅读笔记。

真心推荐这本精品的免费电子书。

- 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  -
《曹将公众号三年精华合辑》-150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